推广 热搜:
您的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宠物大全 >

黑叶猴

2024-08-01宠物大全
关键字:黑叶猴
黑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francoisi):体长约50-60厘米,头小,尾巴较身体长,细长的四肢;头顶有直立的毛冠,体背毛比腹面的毛长而密,臀疣较大;全身黑色有光泽,耳基至两颊有白毛,手足均为黑色。以果实、种子、嫩芽和

黑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体长约50-60厘米,头小,尾巴较身体长,细长的四肢;头顶有直立的毛冠,体背毛比腹面的毛长而密,臀疣较大;全身黑色有光泽,耳基至两颊有白毛,手足均为黑色。以果实、种子、嫩芽和叶柄为主要食物,也吃鲜枝嫩叶、花苞、竹笋、小鸟及昆虫,食物可达80余种。黑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宠物的形态特点

黑叶猴体型纤瘦,头部较小,尾巴和四肢细长,体长为48-64厘米,尾长80-90厘米,体重8-10千克。它的头顶有一撮竖直立起的黑色冠毛,枕部有2个毛旋,双眼黑色,两颊从耳尖至嘴角处各有一道白毛,形状宛若两撇白色的胡须,十分有趣。全身包含手脚的体毛均为黑色,后背较腹面长而浓密,所以又被叫做乌猿。臀部的胼胝比较大,尾端有时呈白色。雌兽在会阴区至腹股沟的内侧有一块略呈三角形的花白色斑,使之成为不同雄兽和雌兽的主要特点之一。除此之外,在黑叶猴的产地也曾多次发现全身为银白色或者身上具备一些白色斑块的变异个体,这在灵长目动物中也是少见的。黑叶猴个体较大,身体纤瘦,四肢细长,尾特别长,超越头体长。头小,头顶有1撮直立的黑色冠毛。不具颊囊。整体黑色,毛具光泽。从耳前方基部到口角,左、右各有一条由白毛构成的白色带,耳上缘内侧长有少量黄白色毛,耳背几无毛,基部一圈为浅白毛。喉、腋部、鼠蹊部和腹部色稍浅,为黑灰色。尾尖白色。初生幼猴的头顶,后背和尾灰褐色,其它部位桔黄色。1个月后,全身开始渐渐转黑,半年后,基本接近成猴体色。头骨较小,颅全长仅在104毫米左右,脑盒扁圆,顶部较为平坦。眶上脊发达,颞脊明确可见,左、右平行向后伸廷,枕脊不发达,雄性有人字脊,雌性不明显。颧弓较为细弱,鼻孔小,鼻骨前端明显超越眼眶平面之前。下颌体(水平部分)短而高,下颌枝(垂直升起部分)较薄而宽阔。

宠物的性格特征

黑叶猴喜欢群居,每群一般为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一般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极少下地,有肯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大约为3-5平方公里。阴、雨天活动范围更小。黑叶猴行动敏捷、轻盈,擅长攀登、跳跃,早晨和傍晚尤为活跃,夜间则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它的警惕性非常高,天天黄昏进洞之前都由群体中担任首领的雄兽率先入洞察看,没发现异常时,其它成员才依次而入,最后进洞的是怀孕和带有幼仔的雌兽。天黑将来便不再出洞活动,一般都蹲坐在岩洞中凸出的岩壁、石块上蜷曲抱头睡觉。天天清晨出洞之前,也是首领先探出头来,察看洞外的动静,然后其他成员们才相继走出洞外,常常在攀援、嬉闹一阵之后,才开始渐渐离得远远的洞口去探寻食物。

宠物的喂食要素

杂食性

宠物的生活环境

黑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繁茂,灌木丛生,山势险峻,岩洞较多的石灰岩区域。黑叶猴擅长攀缘、跳跃,在人兽罕到,生有稀疏树木的悬崖峭壁则是他们活动觅食的主要场合。夜间则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生活于分布区北部的黑叶猴体毛较长而密,到了冬天在皮下聚积有较厚的脂肪,因此具备较强的抗寒性。

相关文章

更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